中国精神
太行精神
不怕牺牲、不畏艰险;
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万众一心、敢于胜利;
英勇奋斗、无私奉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儿女展现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民族的解放展现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是为人民利益展现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出自2004年8月15日李长春视察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时的讲话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抗战中,八路军浴血奋战在巍巍太行山上,用生命、鲜血和钢铁般的斗志,依托有利地形,特别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同侵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在极其艰难、复杂、曲折、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文武英才,形成了难能可贵的太行精神。
以巍巍太行为依托的晋冀鲁豫边区是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根据地的创建倾注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凝聚了八路军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百折不饶、浴血奋战、不怕困难、团结御侮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因此,太行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集中展现。在八年抗战中,抗日军民战胜困难的气概惊天动地、奋斗业绩彪炳千秋,他们用无数生命和鲜血浇铸的太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一)太行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当中华民族又一次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时,是共产党、八路军发动、组织、武装民众奋起抗击,救亡图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和阴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在芦沟桥事变发生、华北沦陷、民族危难、国民党节节溃退的紧急关头,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身而出,毅然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在太行山上点燃了抗日烽火,建立起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并很快通过发动、组织、武装人民群众,将根据地扩展到河北、山东,使华北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正是共产党唤醒了民众,引导他们拿起大刀、长矛、锄头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保家卫国,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
(二)太行精神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形成的军民一家、鱼水依存、并肩作战、百折不挠、艰苦朴素的团结精神。太行根据地的创建,八路军是其中的钢骨,当地人民群众是浇铸钢骨的水泥。共产党、八路军之所以能在四面受敌、前狼后虎、围攻扫荡不断的恶劣环境下生存发展为敌后不可抗拒的力量,最关键的是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共产党善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为了民族生存,不当亡国奴,老年人、青壮年、妇女、儿童都组织起来,成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在根据地,共产党实行了解放妇女、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等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把农民引向进步和幸福,这是以往历史上没有的,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八路军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根据地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1939年至1943年,日军两次9路围攻,数次侵入太行山腹地,实施了残暴的“三光”政策,野蛮的铁壁合围、蚕食、清乡手段,虽然许多村庄被毁,军民被害,粮食被抢,但太行军民没有被天灾人祸吓倒,根据地军民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衣物自己织,没有蔬菜自己种。从八路军的朱总司令到普通士兵都和老百姓一道投入生产,军民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终于战胜了敌人。太行山每一个山头,都使日军望而生畏;根据地每一块地方,都留下军民团结斗敌、鱼水深情、艰苦奋斗的事迹。
(三)太行精神是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民本精神,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克服一切困难、无私奉献的爱民精神。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不仅以英勇善战著名,更以爱民言行被老百姓称道;八路军走到那里,就把铁的纪律带到那里,也把好事做到那里。八路军在行军打仗时往往露宿,不打扰当地群众。平时住在老百姓家,总是帮助群众挑水、扫地、种田。偶尔碰坏个碗,走时就悄悄地把钱放在碗底或压在炕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执行的一丝不苟。在根据地,军民更是一家亲。八路军给灾民发贷款,给病人看病,给妇女接产。太行根据地为减轻群众负担,大力发展集市贸易,鼓励发展小商品经济,实行统一累进税、整理村财政、反贪污浪费等,把人民利益真正放在了第一位。
总之,太行精神是在抗战时期形成的以爱国御敌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但是最本质的是为国家独立,求民族解放,谋人类幸福敢于赴汤蹈火,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团结民众歼日寇、肃内奸,斗顽军,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卓绝、无私奉献。他们的英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众,为民族解放建立了不朽业绩。
巍巍太行,雄踞华北,俯瞰中原,史称“天下之脊”。
1938年2月,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挺进敌后,建立太行抗日民主根据地。此后八年,太行地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太行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中华民族解放立下丰功伟绩。伟大的实践必然产生伟大的精神。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在这块饱受战火考验的热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儿女在取得抗击侵略者伟大胜利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伟大的太行精神: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共产党人领导太行儿女展现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民族解放展现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为人民利益展现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今天,人民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新的历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准确把握太行精神的本质属性,充分认识太行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太行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一座历史丰碑,也是展现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有了精神力量,人才会有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动力;一个民族是需要精神支撑的,有了振奋的精神,才能凝聚力量,自立于民族之林;一个先进的政党是需要精神支柱的,有了崇高的精神,才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重视以科学坚定的理想信念团结全体人民,始终重视以坚强的精神支柱激励人民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始终重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把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到新的水平。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对于夺取革命建设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伟大的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的革命老区精神一脉相承,如果说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在创建和发展革命武装中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延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精神。太行精神的价值则在于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性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完美地体现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三者的内在统一,从而在党的革命精神和民族崇高精神的结合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太行精神,是党领导的太行军民在抗日烽火中铸就的民族魂。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个人只有在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其真正的精神状态。对于一个党、一个民族而言,也只有在历史转折和发展变革的重大时期,其具有的精神力量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太行精神形成于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己任,领导全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全部革命精神的集中反映。太行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在我们党革命精神长廊中,闪耀着不同寻常的光辉;而且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殿堂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太行精神的理论特质,首先体现在超越历史的先进性。先进性就是时代性,时代性是对先进性的本质规定。一种精神是否是先进,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太行精神产生发展于血与火的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新的升华,在改革开放年代得到新的发扬,是党的先进性的生动写照。它总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提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完善,始终代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太行人民继承和发扬太行精神,创造了太行精神新的组成部分,李顺达精神、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申纪兰精神等,都给予太行精神以新的内涵,使太行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升华,确保太行精神长盛不衰。应当说,太行精神之所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始终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就在于它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品格。
极其彻底的、超越地域的强烈民族性是太行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特征。首先,太行精神鲜明体现出来民族精神的核心品质。太行精神,产生发展于太行山区,无疑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从实质上看,太行精神绝不是一种区域性的精神文化形态。这一精神,实质是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在太行军民身上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贯穿太行精神的一条主线。其次,太行精神在内涵上实现了与民族精神的完美统一。太行精神有着丰富深邃的内涵,长乐战役、百团大战所体现出的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沁源围困战所体现出的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所体现出的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聂荣臻同志抚养日本遗孤所体现出的坚持正义、爱护和平的民族奉献精神等等,都全面完整地体现了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内在要求。在内涵上实现了与民族精神的高度一致。第三,太行精神的创造主体,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性,已经远远超越了太行山这个特定的区域。在抗战时期,太行地区,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所在地,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驻扎太行山区,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太行,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与太行人民一道,共同弘扬培育了太行精神。因此,充分认识太行精神的民族性,是理解太行精神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实践性是太行精神本质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形式上,太行精神属于抽象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范畴,是特定历史时期太行军民精神信念的总体概括,具有较为抽象的文化品格。但实质上,太行精神又具备高度的实践性特征。应当说,一种精神文化具有实践性,必须是对实践规律的科学总结,而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必须是对实践经验的提高和升华,而不是跟随在实践身后亦步亦趋,进行机械片面的诠释注解;必须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发展,验证了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太行精神无疑具备了这样的标准,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就对八路军和太行军民的革命精神进行了科学总结,将这种精神概括为“有觉悟、有创新意识、有本领、有群众观念和有民族精神”等五个特征的革命精神;2004年8月,中共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山西考察,根据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再次对太行精神做了科学概括和高度评价。因此。太行精神内在地包含党领导下,太行军民长期积累的革命实践经验,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远大目标,包含着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传承形成的优良作风。因而,太行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它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又指导实践,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太行精神,不是历史背影里一尊沉默的塑像,而是时代沃野中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
“太行山高,可以呼远”,1939年,薄一波同志登临太行,感慨于太行军民浴血奋战的动人实践,写下如此豪迈的诗句。太行精神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这一精神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随着时代与社会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精神长河。距离源头愈远,愈能够显示其宽广和激越。如今,当我们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回眸历史,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太行精神超越时空的强大力量和永恒价值。
弘扬太行精神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太行精神作为党领导太行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体现,实质上就是人的尊严不断得到维护,人的作用不断得到发挥,人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的生动例证。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问题是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群众,使抗日战争真正成为人民战争。在当年太行抗日根据地遭受前所未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从八路军总部到普通士兵,发展生产,不但实现了粮食自给,还能够救济受灾群众,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形成了不可抗拒的抗日洪流。当前,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就是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弘扬太行精神,能够使我们不断砥砺革命意志,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弘扬太行精神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上空,不能缺少理想的旗帜,不能没有精神的光芒。实践证明,越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大关头,越是需要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非凡的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我们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太行精神所具有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精神,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对于我们凝聚力量、促进发展,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注重先进精神的总结和弘扬。太行精神所蕴涵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所表现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弘扬太行精神,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良好和谐的道德风尚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作用。
弘扬太行精神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太行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发展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拯救和振兴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太行精神蕴涵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只有在思想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才能使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太行精神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太行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密切的党群关系基础上的,包含有坚定的宗旨观念,体现了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核心要求。这就启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进一步改进党的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才能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在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在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太行精神给了我们许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是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弘扬太行精神,不是留存在记忆中供人瞻仰,而是铸就一条坚韧的民族血脉,为前行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和培育太行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最近,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在我市视察调研时指出,太行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斗争、无私奉献。发扬“太行精神”的现实意义,核心是三句话,就是“不畏艰难、英勇奋斗、敢于胜利”,实际上讲的是信心和勇气。要继续弘扬太行精神,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推进跨越发展。袁纯清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学习和研究太行精神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为弘扬和宣传太行精神增添了新的动力,我们一定要以此为契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以历史的责任感和现实的紧迫感,把弘扬和培育太行精神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摆上重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首先,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继续弘扬太行精神”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创新载体和形式,提高工作水平,开展主题宣传教育,积极传播太行精神,充分体现太行精神、大力讴歌太行精神,肩负起弘扬太行精神的重要使命。要高度重视用太行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使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满腔的热情和实际的行动,共同推动伟大的太行精神不断传承延续、不断发扬光大。
要突出时代特征,适应时代呼唤,不断丰富发展太行精神的内涵。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民族精神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太行精神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和精心培育。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切从发展着的实际出发,主动反映时代实践的脉搏,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新内容,赋予新特色,开拓太行精神发展的新境界。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太行精神的现代性,增强太行精神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要在理论研究和宣传中,把握新时期太行精神发展的新规律,大胆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出新成果,作出新概括,多出新精品,使太行精神成为具有深刻的思想魅力,新鲜的时代内涵和持续的精神活力的新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
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弘扬太行精神贯穿到促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而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唯一途径是社会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使太行精神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更宽广的舞台。要把弘扬太行精神与指导工作实践、促进工作落实结合起来,在工作中锤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太行精神转化为指导工作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转化为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良策;要把弘扬太行精神与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结合起来,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体现太行精神,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用太行精神把全市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保发展、促转型、惠民生的工作思路上来,统一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长治的宏伟目标上来,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气推动我市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华”。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孕育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我们要倍加珍惜革命前辈给我们留下的这笔精神财富,让太行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扬光大。
太行精神万古长青!